换句话说,开普勒452b和地球一样,距离各自的太阳不远不近,不至于天寒地冻水凝成冰,也不至于天燥地热水蒸成气。
近日,FirstWord发布生物制药产品年销售超50亿美元俱乐部(以下简称50亿俱乐部)榜单,同时也分析了未来年销售超过50亿美元的生物制药产品,后者主要是指2015年获批的新药,FirstWord对生物仿制药商业化及法规进行了剖析,根据过往年销售数据,这份50亿俱乐部成员由此诞生。两者预计在2020年将突破年销售50亿美元的大关。
年销售超过50亿美元的药物高峰销售情况(单位:亿美元)根据辉瑞公布的立普妥2006年以来的销售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年销售额最高的是辉瑞的立普妥,最高峰值超过130亿美元。赛诺菲的来得时也会迎来仿制药的竞争,预计在接下来的18个月,会在欧洲和美国上市,而罗氏最畅销的三款肿瘤药物——美罗华、赫赛汀以及阿瓦斯汀也吸引了不少生物仿制药企业的眼光研究者们发现,搜索数据所揭示的主要是开始服药很久之后才出现的副作用,因而该副作用与药物之间的关联常常被忽视了。这一结论见于美国医学信息学协会(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的一份同行评议期刊。根据FDA官方网站公布的一份此前未见诸报道的会议记录的内容,FDA官员与谷歌公司某资深研究员于6月9日进行了一次电话会议,而后者是201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共同作者,该论文主题为通过搜索引擎的查询内容数据来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尽管FDA已经努力使相关数据更易获取和查询,但仍有批评者称该系统可能遗漏了相当数量的不良反应事件,而且其监测药物安全问题的速度比较慢。FDA于上月对外宣布与网上患者社群PatientsLikeMe合作。中国、印度、拉美、东欧等地区合计占比10%。
一方面丰富产品组合,促进产品销售。盈利端的需求抑制检测端的外包。润达医疗:国内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主要逻辑:1)代理+自产,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 2)服务网络完善,客户资源丰富公司目前采用代理+自产的产品模式,构建IVD产品体系涵盖13个品类,4000多个品种规格。行业发展,契合医保控费需求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医保覆盖率和覆盖水平大幅提高,随之医保节余率下降,医保压力逐年增加。
重药品,轻服务现状将逐步得到纠正,医疗服务及体外诊断将在此消彼长中得到快速发展。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减少0.33%。
更专业化的检测需求将延伸出对其上游体外诊断行业设备及试剂较大的需求,大而全的龙头企业将有望在这一进程中获益。目前公司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014年海外收入已超过三成,未来随着新业务的开展及海外市场的拓展,公司将迎来二次发展阶段。九强生物:快速成长的生化领先企业主要逻辑:代理+自产,生化领域突出公司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拥有自产产品注册证书114个,其中生化诊断试剂注册证113个,生化分析仪注册证1个,主要涉及肝功、肾功、血脂及糖代谢类产品。当前来看综合连锁型实验室发展较为迅速,但考虑到目前独立诊断试验室检验项目大多来自二级医院,而未来随着二级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后,医院盈利需求将压迫检验外包利润空间,普检业务发展会遇到一定瓶颈。
包括人福医药收购北京巴瑞、新华医疗收购长春博讯等介入体外诊断行业产业链的整合。我国生化诊断市场起步早,基于生化分析仪的开放性,在发展初期,国内生化诊断企业主要以生产试剂产品配套进口生化分析仪的方式切入市场。折价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但作为下游医院方会优先考虑直接投放模式。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的迅速崛起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其核心是基因诊断技术。
产业链分析:专业化和规模化铸就行业未来上游:原料进口占比较高,突破即为利润体外诊断试剂上游的核心原料包括诊断酶、引物、抗原、抗体等,此外还有各种精细化学原料,包括氯化钠、碳酸钠和各种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等,这些精细化工品的作用主要是调配诊断试剂的缓冲溶液系统。PCR技术操作简单、快速,但只能检测一个或几个基因。
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的特点。目前我国每年临床用血大概在2,000万袋左右,浆站采浆约为600万袋,合计需要检测全血,血浆量约为2,600万袋。
传统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招标一般为各地医院自主招标采购。试剂具有成本低、可大规模操作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免疫诊断试剂中的主流。报告正文IVD:崛起中的朝阳行业体外诊断——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石体外诊断(IVD)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试剂盒、校准物、质控物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等的过程。美国1960-1980年,医疗服务费用持续上升,来自美国政府与商业保险的压力迫使医院控制成本,将更多检测项目外包,规模化以降低成本。美康生物:生化优秀,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主要逻辑:1)立足宁波,放眼全国的IVD民营新秀 2)生化优秀,免疫、分子等高端领域想象空间广阔 3)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的小迪安公司立足宁波,致力于体外诊断产品(试剂、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2014年收入5.98亿元,其中试剂、仪器、实验室收入分别占比74.56%、14.35%、10.31%。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对企业业绩的稳定性与增速也有明显的正向作用。
其中诊断试剂涵盖生化试剂、免疫试剂、分子试剂和POCT四大产品线,是国内产品线最为齐备的诊断试剂公司。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
对比中美体外诊断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医院的需求直接导致国内外体外诊断发展模式的不同。行业龙头将享受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而不断快速发展。
以2008-2014年结余率下降速度推测,至2020年全国城镇基本医保基金将首次见底。几种模式在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上有所不同。
而在大多数三甲医院,由于检验样本量大,对成本敏感性较弱,化学发光已取代酶联免疫成为主流,主要以贝克曼、罗氏、西门子、雅培、日本东曹等国外品牌为主,特点为仪器试剂为全部封闭配套试剂,自动化程度较高。集中度相对较低,空间广阔。而竞争式则是选取3-5个品牌作为备选,由于国产品牌众多,中标率相对较低,龙头企业由于规模优势及品牌影响力,将在竞争式招标具有相对优势。第三阶段,1953年后,DNA双螺旋结构、单克隆抗体技术、大分子标记技术等技术的运用推动整个体外诊断行业跨越式发展。
总体来看,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IVD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IVD行业有望受益于医改的大趋势,长时间保持较快的成长速度。
而各下游单位或组织较为分散且需求不同,因此采用直销渠道营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往往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代理商模式。近年公司生化检测增长迅速,三年CAGR在40%以上,未来若外延布局免疫、分子等高端领域,想象空间广阔。
相较于国外企业,国内体外诊断公司虽然在国内大的三级二级医院国内企业有较大的劣势,但在一些低端市场已经在逐步完成进口替代。2014年上半年公司自主研发的CI1000化学发光仪已开始上市销售,酶联免疫诊断的化学发光替代已经启动,未来高毛利化学发光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7亿元,同比增长56.26%。
可根据各地医学实验室需求(包括医院检验科、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体检中心、疾控中心和血站等),为其提供专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并实施。招标形式分为入围式与竞争式。相较而言,三乙/二甲等中层医院既有一定动力追求高端检验方法,又受限于资金不足,因此相对便宜且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品牌是进口产品的理想替代品。FISH主要应用于细胞遗传领域,如癌症检测、产前检测等,精确度与灵敏度相对较低。
前期高研发投入带来技术平台的实质性跨越,2011年底公司即推出化学发光检测产品,性能相近前提下,价格优势带来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企业多采用代理销售模式,各地代理商区域优势明显,对渠道掌控较强。
而高端如基因测序仪,全球仅有Illumina, life等四家成产商,试剂与仪器较为封闭,毛利较高。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尚处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等特点。
利德曼:研发能力突出,立足生化进军免疫主要逻辑:1)研发能力突出,上游原料自产提升利润 2)立足生化,酶免的化学发光替代利德曼是国内生化诊断试剂龙头企业,主要生化诊断产品涉及肝功能、肾功能、血脂与脂蛋白、血糖类、心肌酶类等,覆盖传统生化检测的主要领域。上游:原料突破即为利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